English

以优化供给来扩大内需

1999-02-26 来源:光明日报 胡培兆 我有话说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市场是国内市场。12亿多人口的市场需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巨大空间。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许多国家降低汇价而不利于我国出口的情况下,加大经济内向度扩大内需就显得更加重要。

需求存在有效需求与无效需求问题。供给也同样存在有效供给与无效供给问题,也要承担经济不景气的责任。凯恩斯说:有效需求不足,常常阻碍生产,有效需求不足,可以妨碍经济繁荣。我们可以说:有效供给不足,也常常会阻碍生产,有效供给不足,也可以妨碍经济繁荣。

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失衡的原因是双方的,即有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也有市场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凯恩斯已有相当充分的分析,为大家所公认。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至今还没有被发觉和被重视,这是供求理论的一个大缺陷。凯恩斯在分析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消费倾向下降的主客观诸多因素时,就完全忽略了有效供给不足这个因素,把供给看作是完美无缺的,从而误导人们把市场萧条症结全部归咎于有效需求不足一面,局限在需求领域做如何拉上或扩张的文章。

一个明明白白的事实是:有效需求不足与有效供给不足有直接的因果关系。需求者想购买所需求的物品,常常因价格太高、品质低劣、款式陈旧、规格不合、信用难保、柜台缺货、造型碍眼等等因素而罢手,想花的钱花不出去。这就是有效供给不足造成相应的有效需求下降。所以,市场上的供给不都是有效供给,有的是无效供给。

无效供给分两类,一类是超过有效需求的过剩供给,一类是因供给自身原因不合有效需求的不良供给。要缩小和消除这两类无效供给,只能提高有效供给率,即提高有效供给占总供给价格的比率。

一、同类产品的价值必须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并由此价值量或经过竞争形成的生产价格决定市场价格。因为价格在销售中有重要意义,价格“即是商品向货币送去的秋波。”(《资本论》第1卷第129页)如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微电子产品功能愈增价格愈便宜,据摩尔定律揭示,平均每18个月微型芯片的功能增加一倍而价格却降低一半。

二、各部门提供的产品总量必须符合社会需要的规模,即社会需求的量。马克思说:既然社会要满足需要,并为此目的而生产某种物品,它就必须为这种物品进行支付。事实上,因为商品生产是以分工为前提的,所以,社会购买这些物品的方法,就是把它所能利用的劳动时间的一部分用来生产这些物品,也就是说,用该社会所能支配的劳动时间的一定量来购买这些物品。没有这种联系,各部门提供的产量虽然都只是包含社会必要劳动量,但产品总量超过了社会的需求,有一部分过剩,成了无效供给,其中包含的社会劳动就浪费了。同样产品盲目过量生产,同类生产线盲目过量装置,就有这种后果。所以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必要的。

三、品质必须保证。现代企业家应懂得如何投消费者之所好招徕顾客。不仅要审慎选择生产何种使用价值,尽可能精确估算生产的量,而且还要严格保证使用价值的品质,包括产品的质料、性能、安全、造型、款式、包装等。市场经济愈是发达,使用价值的品质愈是重要。品质上的精美优良是生意场上头等重要的发光点。名牌名号就名在品质信誉上。

四、产品必须不断创新和开发。需求有两种,先发需求和后发需求,供给也有两种,先发供给和后发供给。先发需求和后发供给相应,先发供给和后发需求相应。有些传统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如粮、棉、油、房、桌、凳、刀、剪、锤等等,在自然经济中就存在,在市场经济中只是把原来的社会需求转变为市场需求而已,于是就有这些产品的供给,这就是先发需求后发供给的相应关系。有些产品是先知先觉者先行开发上市的新产品,消费者原先并不知道,看广告宣传介绍和试用后很满意,才激起消费欲,形成广泛的社会需求,这就是先发供给后发需求的相应关系。现代许多产品,如电视、电脑、光盘、空调、数控机床等等,都属先发供给后发需求的产品。先与后也是相对的和可转化的。新产品刚面市时是先发供给,过了一定时期就是后发供给了。如电视、冰箱,现在相当普遍地进入家庭,每年生产多少,就由需求量来决定了,由过去的先发供给后发需求转变为现在的先发需求后发供给,如果只是简单地数量型再生产,容易形成无效供给。所以,供给必须不断更新,一方面是已有产品更新换代,另一方面是开发从无到有的新产品。

五、尊奉消费者为“上帝”。这就要求服务必须虔诚周到。主要包括三方面:(1)交易柜台上要真诚微笑待客;(2)对有问题的商品允许退货换货;(3)价廉物美。要建立销售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电脑及时收集各种产品销售情况及需求者意见。不只是流通领域,而且在生产领域,都有消费者是上帝的观念。这是重要的生财之道。

所以,不考虑供给自身的市场责任,不努力提高有效供给,有效需求就会萎缩。可以说,有效的需求多半来自有效供给。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产品质量等方面先优化供给,就能扩大需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